食疗秘方 一剂愈神方(前列腺)... 秘籍屋 一味快灭绝的中药,调脾... 行业瞭望 变美像呼吸一样简单... 健康神秘 确诊焦虑症... 传承小屋 发现一个古方|秋冬天...

让建站和SEO变得简单

让不懂建站的用户快速建站,让会建站的提高建站效率!

栏目分类
热点资讯
>> 你的位置:养生秘籍屋 > 养生秘诀屋 > 养生宝藏 跟胡希恕学用经方二十五: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汤

养生宝藏 跟胡希恕学用经方二十五: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汤

发布日期:2025-01-10 11:16    点击次数:141

  

导读:胡希恕(1899—1984),中国现代杰出的经方家、中医临床家、师承教育家,率先提出了《伤寒论》的六经来自八纲,明确了经方治病是根据症状反应,先辨六经,继辨方证,求得方证对应治愈疾病,经方医学是不同于《内经》的医学理论体系。中医名家刘渡舟高度评价:“每当在病房会诊,群贤齐集,高手如云,惟先生能独排众议,不但辨证准确无误,而且立方遣药,虽寥寥几味,看之无奇,但效果非凡,常出人意外,此皆得力于仲景之学也。”

365建站客服QQ:800083652

图片

图片

图片

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汤方

茯苓四两    桂枝(去皮)三两    白术    甘草(炙)各二两

图片

图片

365建站原文部分

67、伤寒若吐若下后,心下逆满、气上冲胸、起则头眩、脉沉紧,发汗则动经,身为振振摇者,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汤主之。

图片

图片

胡希恕讲解

    本条开头搁个“伤寒”,伤寒就是无汗的太阳伤寒,依法当发汗,不能够吃吐下的药,“若吐、若下”都属于误治。误治呢?表不解,气上冲。

    里有停水,非挟着气上冲往上犯不可,所以“心下逆满,气上冲胸”。由于原来是太阳伤寒,吃泻药,则表不解、气让冲,所以气上冲胸。携带着水,那么心下就是胃这个地方逆满。我方才讲了,吐下都伤胃气,胃虚,水就往胃上来,所以心下这个部位感觉逆满。“逆满”这两个字搁得很好,满就是满,逆就是从下往上来。

    “起则头眩”,一动作脑袋就要晕,这是胃有停水的一个主要症候,胃停水就头晕头冒。“脉沉紧”,这就是里有水,咱们讲《金匮》就有了,说里有水饮,脉大概都沉,“脉得诸沉,当责有水”。脉紧呢?紧也主饮主寒。脉沉紧就是里有寒饮。本来这个病也是里头有停水,(但)大夫在伤寒这个阶段给吃泻药吃吐药,这全(是)错误的,影响(产生)气上冲,水也伴着气而上冲,所以“心下逆满,气上冲胸,起则头眩,脉沉紧”这个症候。

    这个症候怎么治呢?就应该用苓桂术甘汤。苓桂术甘汤,就是用前面那个方子(桂枝甘草汤)桂枝甘草降冲气。加茯苓、白术就是利尿。

    “发汗则动经”,这更不能发汗了,你看这个它也照顾这一点,即我们方才说了里有停饮不能发汗。这个(病症)本来是伤寒,吃了吐药吃了泻药,气上冲,说明什么呢?表没解。表没解得解表,不得吃发汗药?可是这个情形不能吃发汗药,非利水不可。所以根本就应该用后面这个方子——苓桂术甘汤,吃这个就对了。如果再发汗,错上又错了。当然是表未解,表未解你利水治其气冲,表自然就解了。

    要是发汗的话,“则动经”,使水毒液就是咱们常说水邪动悸经脉。这怎么讲呢?我们发汗,也是夺脉管里的血液。可是,我们身上内里头有水,水借这个机会也渗透到脉管里去。你要不发汗这个问题不大。咱们讲调协营卫,营卫不和,一发汗使它们(调)合。那么假设有停水的话,一发汗,使着水毒必乘虚而人到经脉里头去,(此处的经脉)就指着血管说的,所以说“发汗则动经”,动经就是动悸经脉。“身为振振摇者”,动悸经脉了,就是身上振振摇,就是战振而摇摆。“苓桂术甘汤主之”,这怎么治呢?也得用这个方药,用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。

    这个(苓桂术甘汤)同上面那个方子(苓桂枣甘汤),全是由桂枝甘草汤加味而成的,那个加茯苓、大枣,这个加茯苓、白术,但这个(苓桂术甘汤)利尿的作用比上面那个(苓桂枣甘汤)有力量,因为有白术了。但是治悸烦不跟上面(苓桂枣甘汤一样),上面那个茯苓用量是独多呀,你看茯苓用多少,那个(苓桂枣甘汤)茯苓是半斤,这个(苓桂术甘汤)茯苓才四两。

    可这个(苓桂术甘汤)就因为头眩晕得厉害,说明胃蓄水多。很多人说白术健胃健脾,我认为这东西不能这么看,胃里要停水用白术非常好,如果胃拿现在的话说发炎,有炎症的病变,而且没有水,用白术是有害而无益,因为白术这个药是温性药,据西医说是一种刺激性挥发生能够刺激胃黏膜充血,要是胃发炎的情况下吃了白术更坏。停水就是胃虚有寒,水性寒,你用白术就对了。不是说健胃药遇到胃病就可以用的,不是的,这个(苓桂术甘汤)是胃有停水而气冲、眩晕,心下逆满、气上冲胸这种情况,用这个方子。

    这个方子(苓桂术甘汤)也常用得很。不是发后,不是吐下后(也可以用啊),我们在临床上一般的头晕,多属这个方子,尤其心跳。心跳、头晕,小便有时候也不利但是不很明显,那么这个方子(苓桂术甘汤)再加上泽泻就挺好。如果有贫重的这种情况,贫血还头晕啊,也有这个方剂(苓桂术甘汤)情形,可以合用当归芍药散。尤其女同志最多(见),头眩晕有些贫血的现象,经血不利,可以用苓桂术甘汤合当归芍药散

    这个方子(苓桂术甘汤)最常用,不能单独守这个方子用可以随便加减。要是加上泽泻,就是泽泻汤与苓桂术甘汤的合方。泽泻汤就是泽泻和白术两味药,我一般不用白术,用苍术,我在临床上有个体会,白术不如苍术。古人不分白术、苍术,但后世给分了,现在在临床上我觉得苍术要比白术好,白术我感觉有点燥似的。这个方子也常用得很,一般头眩晕,没有其他的病变就可以用。所以古人有句话“怪病当问水”,神经官能病也是有停水的关系多,所以无故眩晕,这类的病大概多是停水,气上冲。如果有恶心那就不行了,恶心那就是吴茱萸汤的那种情况,不恶心的这种头晕、心跳,大概这个方子(苓桂术甘汤)都行。

图片

名家医案

1、眩晕耳聋——胡希恕医案

刘某,女,19岁,1977年10月3日初诊。2个月来头晕不能起,睁眼则晕甚,耳鸣、耳聋,鸣甚则头眩,口干不欲饮,时感胸闷心慌,舌苔白厚,脉沉细。被某医院诊为美尼尔综合症,中西药不效,已休学两月。

辨证:此属水饮上犯之证,与苓桂术甘汤。

处方:桂枝10克,茯苓18克,苍术10克,炙甘草6克。

结果:上药连服8剂,耳聋好转,头已不晕,耳鸣大有好转。三诊原方增桂枝为12克,茯苓为24克,又服6剂痊愈。因害怕再犯要求再服药巩固,嘱其不必服药。

2、头晕痛——陈维扬医案

杨某,头晕痛,左鼻经常流浊涕如脓,色时白时黄,甚臭,咳喘多痰,胸肋痛,左肩缺盆内按之亦痛,饮食减少,脉弦滑。陈维扬用苓桂术甘汤两剂减半,六剂痊愈。

论:脓涕者,肺气之薰蒸也,此是肺气不降。胸肋痛者,此是悬饮之象,左脉滑者,此是痰饮之脉。头晕痛者,痰饮阻格,浊气不降也。《金匮》痰饮九,脉偏弦者,饮也。悬饮阻少阳经气,也有脉弦。痰饮十三:水饮在中,郁格阳气,升浮不归,故如循贯珠,累累联属,流利不停,其诊曰滑,而其中实有捍格之象,水旺阴盛,是以脉细。本案言弦滑,也同细滑,大同小义,也或为医者表达不同已。

365站群VIP

3、头晕眼花——路志正医案

何某,女,41岁,因头晕脑胀,眼花目暗6年,于1974年3月28日求诊。患者平素面青肢凉,神倦乏力,心悸,胸闷,耳鸣不绝,眠差梦多,纳谷不馨,口干不欲饮,眩晕频作,发则头晕脑胀,眼花目暗,恶心呕吐,视物旋转,身体晃动,站立不稳。每次发作需数日后才能缓解。久治无效。辨证:望其舌淡苔白,脉细缓。证属心脾阳虚,寒饮中阻。治应温阳化饮,健脾化湿。

处方:茯苓15g、桂枝10g、白术15g、甘草4.5g、党参12g、厚朴10g、酸枣仁10g、 远志10g、泽泻6g、红枣4枚。     3剂,每日1剂     水煎服。

二诊:上方尽剂,诸症好转,精神渐复。原方又进2剂,诸症大减,仅食欲欠佳,身倦乏力,大便时溏。舌淡苔白,脉沉缓。寒湿虽化,脾运未健,拟益气健脾,以杜复萌。党参15g,白术12g,茯苓15g,甘草5g,陈皮10g,砂仁6g,法半夏10g,焦三仙各12g,莲子肉15g,山药15g,生姜3片,红枣4枚。又进3剂而愈。

按:《伤寒论》第67条载:“若吐若下后,心下逆满,气上冲胸,起则头眩,脉沉紧,发汗则动经,身为振振摇者,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”,指出了中焦阳虚、寒饮内停眩晕的证治。本患素体阳虚,寒饮内停,重伤脾阳,健运失司,清阳不升,浊阴上逆,蒙蔽清窍,发为脑晕。故以苓、桂、术、甘温阳化饮,加党参助桂、草复其阳气,泽泻助苓、术利湿健脾,使阴消阳自得复。厚朴、大枣一刚一柔,宽中燥湿悦脾,使阳复阴消。长达6年之久的眩晕已杳,再以四君、香砂剂增损,补脾化湿,理气祛痰,健运中土,以杜痰无再生之患。

论:耳鸣、眩晕、脑胀,眼花目暗,这些都是浊阴上逆,清窍不灵之证。因于土湿,胃逆不降也。心悸,肢冷,此是清阳不升。眩晕、胸闷者,提纲主症,此为水阻,阳气离根也。

4、头晕目眩——刘渡舟医案

吴某,女,38岁。患头晕目眩,严重时坐立不稳,经多方诊治仍无疗效。病人面色晦白,舌质淡苔水滑,饮食与二便基本正常。

辨证:辨为水饮内停,上冒清阳,治以温化痰饮为法。

处方:茯苓30克、桂枝12克、白术10克、泽泻15克、牛膝10克、炙甘草6克,三剂。

服药后疗效显著,眩晕明显减轻,因方药对证,嘱其继续服用,又六剂后,证情基本稳定,予泽泻汤加味善后。

按:张仲景用苓桂术甘汤治疗两方面的病证。一方面是《伤寒论》所说的“心下逆满,气上冲胸,起则头眩,脉沉紧”。另一方面是《金匮要略*痰饮咳嗽病篇》中所说的“心下有痰饮,胸胁支满,目眩”。这两方面病证都是人体水液代谢失常,气不化水,水停于内为患,所以,又称之为“水气病”。这里所讲的“水气'概念,应该是既指有形的水饮,又包括无形的水寒之气。水指其形,寒指其气,如影之随形,不可分隔,所以往往合一而发病。水气病的发病机理,主要与心、脾、肾三脏的阳气虚衰有关。治疗水气病,主要应采用温阳化饮,利水降冲的方法,选用以茯苓、桂枝为主的一类方剂,而苓桂术甘汤则是苓桂剂的代表方。茯苓、桂枝相须相使,缺一不可,桂枝化气以行津液,茯苓

利水以伐阴邪,白术协茯苓补脾崇土以制水,炙甘草助桂枝扶心阳以降冲。

5、耳源性眩晕——刘景祺医案

于某,女,52岁,干部,1979年10月初诊。眩晕持续三天。患间歇性发作眩晕已三年,第一年每半年发作一次,第二年每二、三个月发作一次,1979年上半年每月发作一次,近三个月来,每月发作二、三次,每次发作持续三至五天。发作时耳鸣,听力减退,左侧较重,头晕目眩,自觉周围物体旋转,恶心呕吐,闭目静卧,饮食大减。舌淡,苔白腻,脉左右沉紧。

辩证:寒饮内停,清窍被蒙。治则:温阳健脾利水。

处方:茯苓24克、 桂枝18克、 白术12克、 甘草12克、炮附子9克、 白芍15克。 

服十二剂,诸症状消失,追访二年无复发。

按:此为中阳虚而水上饮逆,当温其中阳,补其里虚,降其逆上之水饮,水饮既降,清阳能升,眩晕自止。

6、中风半身不遂——刘景琪医案

王某,男,63岁,1983年10月4日初诊。右侧半身不遂已八个月,自述受寒引起舌强语逛,右上下肢不灵活,当时血压为230/130毫米汞柱,曾输低分子右旋糖苷十余瓶,症状稍有好转,又服中药补阳还五汤加减四十余剂,效果不明显。现小便频,头晕心悸。舌苔薄白,两关脉滑。

辩证:痰凝阻络。治则:祛湿化痰,活血通络。

处方:茯苓18克、桂枝18克、白术18克 、甘草12克、红花9克、地龙18克、夏枯草15克、川牛膝15克、石菖蒲12克、钩藤30克、桑螵蛸12克。

结果:服四十二剂,说话清楚,上下肢已灵活,能操家务劳动,小便正常,血压160/100毫米汞柱。

按:《金匮要略》中指出:“心下有痰饮,胸胁支满,目眩。”“夫短气有微饮,当从小便去之。”李挺在《医学入门》中又有“百病兼痰”之论,可见痰饮为患之广。由于心下有痰饮,阴邪抑遏上升之阳,可致晕眩,水饮上凌于心,可致心悸心痛,水饮停蓄,气机升降不利,可致气短,痰饮流注乳腺,可成乳癖,水饮流于四肢,可使肢体麻木,水饮下注膀胱,可使膀胱气化不利,则致血尿。虽表现各不相同,但致病原因,均由于痰饮作祟。抓住主证(胸脘满闷)与主脉(左关滑,寸尺沉细,右寸关尺滑),可以异病同治,不受中西医病种所限,是中医“执简取繁”的实例。

图片

苍术与白术:药界双胞胎的对决!

苍术和白术,在《神农本草经》中被统称为“术”,列为上品,称其“作煎饵。久服,轻身、延年、不饥。”二者都是属于健脾养胃的中药,在中医药慢慢的发展中,后世就把它们分开入药了,来用于治疗不同的病症。

虽然同名为“术”,但内含的药理成份却大不相同:

图片

    苍术性温,味辛、苦,归脾、胃、肝经。具燥湿健脾、解郁辟秽、祛风散寒之功。在《珍珠囊》中记载:“能健胃安脾,诸湿肿非此不能除。”

    白术性温,味甘、苦,归脾、胃经。有健脾益气、燥湿利尿、止汗安胎之功。

    虽然二者都有健脾、燥湿功能,均可用于治疗湿浊中阻,脾失健运的病症。

    但是,白术以补气健脾为主,为补脾的要药,适用于脾虚湿困而偏于虚证者,如治疗脾虚食少、消化不良、泄泻、水肿、自汗、胎动不安等。

    而苍术则以苦温燥湿为主,为运脾的要药,适用于寒湿阻滞中焦而偏于实证者,如脘腹胀痛、泄泻、水肿、风湿痹痛等。

    二药合用,一种为散一种为补,一胃一脾,白术得苍术,补脾之不足而泻湿浊之有余;苍术得白术,运脾湿、泻湿之有余而益脾之不足,所以燥湿与健脾互为促进。

图片

普及中医 中医是生活中的医学74篇原创内容公众号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

上一篇:秘籍屋 只需四味药, 滋养宗筋, 通畅阳道, 实现坚挺持久

下一篇:没有了

Powered by 养生秘籍屋 @2013-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

Copyright Powered by站群 © 2013-2024