发布日期:2024-11-25 17:00 点击次数:201
专栏介绍
INTRODUCTION
【形与神俱】专栏主理人:周波。合浦人氏,主任医师,全国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,早年毕业于广州中医学院,从事中医临床工作,感兴趣于经典的研读,著有《黄帝内经系统解剖学和微观解剖学诠释》一书和《“形与神倶”现代科学研究》等系列文,对《黄帝内经》的“形与神俱”人体生命结构观、阴阳五行、调神和“治未病”等内容,有个人的见解。本专栏的想法是:用读者听得懂的话,讲自己所理解的中医。
专题连载-5-图片
引言崆峒访道至湘湖
万卷诗书看转愚
站群论坛踏破铁鞋无觅处
365建站客服QQ:800083652
得来全不费工夫
——《绝句》宋·夏元鼎
图片
图片
编者按
作者之前一直想不通该如何去解释“脾”字,寻找多种文献的解释,总感觉不满意。直到过了10多年后的某一天,在南宁新华书城里,偶然翻到林奇老师的解剖学图谱,看到本文所采用的血循环示意图,豁然开窍,从此翻过第一道坎。
1.3 取出肝-胆合
找出肝脏,明确其“经”——肝动、静脉并切断后,肝脏还连着肝门静脉,也切断,又发现肝脏通过胆总管与消化道相连,把消化道上的所有的动、静脉血管都全部切断,取出了整个消化系统,古人记录的消化系统简图。(图6)
图片
(内容:图6 消化系统的全图与简图的对照。来源:作者配图)可以想象一下古人研究消化系统解剖时的情形:
他们把整个消化系统从体腔里取出后,摆在地上,拉直由口腔至肛门的整条消化管,就会发现,肝脏(含胰腺)明显地是“横”在消化管上的实体,也许当初的造字时,所画的肝脏,并不一定是简单的“一横”,而是一个类似于肝脏的一个轮廓,最后慢慢简化成“一”的形状。由此造出了“干”字。在“干”旁加“肉”旁,特指系统里最突出的脏器——“肝”。
在《黄帝内经》里,把现代解剖学消化系统的肝胆道和胃肠道分开,这个认识可能有其先进性(见后)。
在胆道于十二指肠的开口部位,即十二指肠壶腹口,把肝胆道与胃肠道分开,得到肝胆系统。(图7)
图片
(内容:图7 肝胆示意图。来源:作者配图)按形态的不同,把肝脏、胆囊、肝胆总管分开。肝脏是系统中最大、最重要的器官,是“脏”。胆囊是较有特征性的辅助器官所以是“腑”(胆总管的归列见后)。
肝开窍于“目”,作者认为这个“目”,原来指的是胆总管在十二指肠上的开口,是肠上之“眼” ,即十二指肠壶腹口。此“目”的字义,相当于到了现代还在用的“针眼”“木眼”等词语中的“眼”,所指的并不是眼睛。
后世把眼睛归列入“目”类,最后,“肠眼”的认识失传,被“目”(眼睛)取而代之。
把肝、胆、“目”取出,得第3合:肝-胆-目(肠眼)。
1.4 取出脾及附属物
到此,只需要单独切断脾动脉,就可以取出脾脏及附属物了。古人记录脾脏及附属物简图(图8)。
图片
(内容:图8 脾及附属物的全图与简图的对照。来源:作者配图)“简图”右侧中,右下的那只 “手”,就是肝门静脉(见后篇1.6)与胃静脉、脾静脉和肠系膜静脉三者的组合(肠系膜的全部静脉,示意合并为一条,下一篇1.6.3再详细论述)。
脾脏是脏,附属物是“经”(血管-肝门静脉系),没有直接联系的“腑”(脏器),为脾脏找“腑”,则另想办法。(见后篇1.6)
其实,如果先取出脾脏,后取出肝脏的话,就会发现,脾脏并没有直接地联系附属器官(腑)。再取出肝脏后,发现体腔里剩下的,就只有“曾经”和脾脏有解剖联系的肝门静脉系统,就像是简图里分开成左上、右下2个部分一样。这就是为什么在简图上,把那个“手”与“肝门静脉”分开的缘故。
为了说明脾与肝门静脉的关系,作者才刻意将脾脏安排到肝脏之后才取出的步骤。■
【待续】
关注点击专栏图↓↓↓
图片
图片
《腔调中医》系列文章及视频来源均为授权原创,相关内容仅代表作者独立观点,不代表本公众号立场,如需转载,请标明文章出处,且不可用于商业用途。视频或文章中所涉及所有处方及操作,均作为学术交流探讨与学习参考之用,建议在专业医师指导下学习、使用,本公众号不对任何人进行模仿学习、使用时引发的任何不良后果负责。图片
人划线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